当前,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广东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短板和薄弱环节。学习、借鉴江苏经验,进行新一轮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全面部署,成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在分组讨论上热议的话题。
广东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难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有他的视角。他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区)切割成31个独立的经济体,放置在亚洲乃至全球的位置上进行考察,在平日不多见的坐标系中,呈现出别样的景致。
胡鞍钢告诉记者,在全球23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中,如果将广东的主要数据放入其中比较,广东是世界第十六大经济体,是世界第六大贸易体,是世界第六大国际技术发明专利体。胡鞍钢认为,这堪比美国的加州,广东不仅对中国发展做出最大贡献,也为世界发展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
如果说人口的大迁徙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大腾飞,那么,它紧随而来的挑战就是“拆篱笆”。在胡鞍钢看来,当前的挑战不仅仅只是缩小珠三角地区与粤北及东西两翼的发展差距,广东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亿人的小康生活”、“1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1亿人的共同富裕”。其治理的复杂性远高于一般的国家或地区,也远高于国内的任何一个省份。而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解决中等收入阶段中的社会矛盾,将经济发展的阻力变为改革的动力。形象地说,就是将离心力转化为向心力。
粤是世界第十六大经济体
南方日报:当前,广东正进行新一轮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部署。结合您对广东的观察,您有哪些建言?
胡鞍钢:目前,从贸易总量的角度来看,广东已经成功地赶超了亚洲“四小龙”中的3个,下一步的目标应该十分明确,就是首先从经济贸易总量上赶超韩国。因此,我个人认为,广东的参照目标可以锁定韩国。我手上一组2011年的对比数据显示,广东与韩国的经济与贸易实力比较,一是经济规模,按照汇率法计算为韩国GDP的65%,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2年为韩国的84.7%;二是货物出口额,2011年广东相当于韩国的95.8%。目前来看,广东与韩国仍有些差距,所以要全面研究韩国,包括技术创新。
南方日报:从全球视角、亚洲视角看广东,广东现阶段处于何种发展水平?
胡鞍钢:首先,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增长型经济体和增长型贸易体。我们对世界增长型经济体的定义是GDP或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超过1%,同时能够保持年均5%增长速度的经济体。
利用购买力平价现价数据计算,2012年广东GDP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位。从2004年起,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比重开始超过1%,为1.04%,到2011年达到1.56%;从经济规模上看,2011年广东GDP已远超新加坡,相当于新加坡的4.21倍,相当于中国香港的3.78倍和中国台湾的1.52倍,与韩国的相对差距已从1980年的6.7倍下降到2012年的1.18倍。我保守估计,在2015年前后,按购买力平价现价衡量的经济总量,广东省有望超过韩国。
从国际视角看,广东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出口贸易体。按经营单位所在地,2011年广东进出口贸易额为9134.76亿美元,占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量比重达2.65%,进口额相当于世界进口总额的2.08%,出口额相当于世界出口总额的2.92%。进出口贸易总量略低于加拿大(9146亿美元),但大于金砖五国中的印度(7476亿美元)、俄罗斯(8452亿美元)、巴西(4929亿美元)、南非(2185亿美元)等。
2012年,广东进出口贸易额为9838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5741亿美元,按照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数据,这高于世界第六位的法国(5675亿美元),低于第五位的日本(7929亿美元)。但是广东的进口额为4097亿美元,在世界排第十四位。
广东的经济增长、贸易增长越来越依赖于自主创新,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创新技术发明地区,而且也成为全球新的技术发明基地。广东每年申请的各类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也在全国排名第一。同时,广东也是国际专利(PCT)的大户,2011年为8941件,比世界排位第六的法国(7664件)还要高得多,但还低于世界第五位的韩国(10447件),2012年又进一步达到9211件。这就为广东从要素驱动增长、驱动出口转向创新驱动增长、驱动出口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使我们看到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变化,成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领头羊。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广东正在实现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赶超亚洲四小龙”的目标?
胡鞍钢:是的,无论按哪种方法计算都将实现上述目标。如果按市场汇率计算,从2010年起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开始超过1%,2011年为1.16%,相当于新加坡的2.74倍、中国香港的2.65倍、中国台湾的1.96倍(2012年数据),相当于韩国的59%。
人口流动增长致经济腾飞
南方日报: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广东80%经济总量在珠三角,珠三角80%经济总量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4市,亟待破题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对此您有哪些建言?
胡鞍钢:广东省要明确自身在全国和全球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要努力实现三个率先:第一,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全社会富裕位于全国前列,社会公平也要位于全国前列;第二,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五个方面的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劳资和谐、贫富和谐、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和谐;第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南方日报:破题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您特别强调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胡鞍钢:我认为,广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投资者和企业在创造财富,这是发动工业化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大迁徙。2012年广东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06亿人,超过菲律宾(1.04亿人),仅次于世界第十一大人口国家的墨西哥(1.15亿人),成为排在世界上人口总量第12位的人口体。但事实上,过去30年(1982年—2012年)广东省的人口出生率是下降的,特别是自然生育率,但广东人口数量翻了一倍,从1982年的5363万人到现在突破了1.05亿,其中大部分人口的增加不是来自于自然增长,而是来自于机械增长,就是流动增长。这解释了广东经济腾飞的根源。
但我在研究分析中同时发现,过去10年的人口增速比前面那10年明显减少,原因何在?个中原因就是广东能吸引人来但留不住,人们还没有认同感,这需要广东进一步“拆篱笆”。
南方日报:如果“拆篱笆”没有得到进一步推动,它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哪里?
胡鞍钢:过去30年中,大规模的外来移民为广东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为广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增多,政府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就会加重,社会管理的难度就会增大,社会矛盾就会不断积累。这些社会矛盾可能以民事诉讼、劳动争议等合法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能以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等非法形式表现出来。从长期来看,这些社会问题不仅威胁到广东的社会稳定局势,而且会威胁发展环境,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损害经济发展。推动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现了本地人接纳和善待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外地人主动积极和友好地融入本地。
可以说,广东在过去30多年为中国做出的最大贡献实际上是就业贡献,还有经济增长贡献、贸易贡献和发展经验的贡献。今后广东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我们称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贡献,我们也把它称为一场“革命”。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广东目前处于发达经济体阶段,完成“拆篱笆”是它进入下一个30年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
胡鞍钢: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广东正在从不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进而向发达经济体转变。连续20多年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一。从社会形态来看,广东省实现了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从人类发展来看,广东省实现了从低人类发展水平向高人类发展水平的转变。
在经济持续腾飞的同时,广东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亿人的小康生活”、“1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1亿人的共同富裕”。
前面讲到,前30余年,广东吸引了外资以及大量的外来人口,有效地配置资源,创造了广东的奇迹。人口流动反映了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生活“用脚投票”的选择结果。
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共福利
南方日报:广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胡鞍钢: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长。GDP增长如何转化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一个全国普遍性的问题,这表明经济增长不一定就是居民收入增长,增长不一定是富民。通过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转移性支付,建立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相当于为健康安心的生活提供了“无形的保护伞”,让城乡居民受保护、得安心。这是GDP增长转化成居民收入,实现藏富于民的有效途径。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阶段性发展?
胡鞍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界定为三个“趋同”过程,分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否趋同、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否趋同和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否趋同。建立覆盖城乡,在地区间和人群间基本实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体现“政府之手”、体现民生导向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也是全体人民分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重要形式。基本公共服务先是在城乡和地区间实现趋同,政府向公共服务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投入更多的资源,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其次是在不同人群之间实现趋同,逐步打破城乡或地区的身份界限,提供无差异的、无缝的基本公共服务;再次是逐步从低水平、单方覆盖的模式过渡到高质量、同质化的模式。从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看,各地区呈现正在向趋同演变。2007年,广东全省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达93.9%,到2010年已经降到88.1%。这种趋同的转变,在区域内部更加明显。
广东省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面进入小康阶段,并逐步向富裕阶段过渡。当前广东的改革可以总结为:率先开始了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制度变革,开始一场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共福利”的进步运动。
南方日报:进一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结合点和着力点在哪?
胡鞍钢:目前,广东省的首要任务是缩小内部差距,一方面是缩小珠三角地区与粤北及东西两翼的发展差距。2007年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GDP只相当于珠三角的8.4%、9.3%和8.3%,人均GDP只相当于珠三角的24%、28.2%和23.9%。2000年—2007年间,各区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从0.265扩大到0.299,这就需要一方面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劳动力和人口,减少总人口分母;另一方面提高其他地区转移支付,增加分子,进而实现各类人群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与此同时,基本公共服务规划要使得相当多的外来人口或者说超大规模的农民工人口从公共服务的边缘者变成主要的服务对象,从原来不同的待遇变成无差异的待遇,这对缓解社会群体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成为共同富裕的排头兵 南方日报:如何界定共同富裕?
胡鞍钢:对共同富裕的社会做一个界定,我认为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地域发展差距要趋同、城乡发展差距要趋同、实现全体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
南方日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钱从哪里来?
胡鞍钢:事实上,广东有相对雄厚的财力,能有力地支持缩小发展差距。2012年广东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228亿元,财政收入总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十一五”时期,广东全省民生投入超过1万亿元,“十二五”时期还可能超过2万亿元,这就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比以往更加坚实有力的财力支撑和体制支撑。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由过去根据户籍人口将改为要根据常住人口,将来更进一步还要根据服务人口,就是包括入境的还有出境的,也包括国内的旅游人次。2012年,全省口岸入境旅游人数1.079亿人次,是全国最多的;国内游客达5.17亿人次,也是全国最多的。因此,实际公共服务人口数大大超过本地常住人口。
不仅转移支付要求有创新,还包括政府机构设置,需要创新着眼于常住人口。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之路?
胡鞍钢:未来20年,中国将出现四大方向的大趋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趋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出现趋同;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出现趋同;衡量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出现趋同,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实现全民覆盖。无论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还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城乡恩格尔系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类发展指数都将出现趋同。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十几亿中国人民的人心、民心所向,共同利益所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形成政治共识,形成共同合力。
30年前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在全国率先富裕起来了。30年后,能不能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在全国先共同富裕起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也理当成为共同富裕的排头兵,而广东省正在进行的实践恰恰践行了共同富裕的理念与思路。
文/图: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龙金光
实习生 邹小玲 北京报道
总策划:张东明 总指挥:王垂林
统筹:郭亦乐 执行:王晖辉
■预告
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今年的外贸增速目标定调:8%。相比较之下,这个目标比去年下滑了2个百分点,显示在不太乐观的外部情况预期下,中国出口将可能再次放缓。报告同时对提升对外开放高度正式“点题”,在对外开放上,首次提到了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并重。这意味着在政策方面将有哪些方面的调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博士就“发展国内外贸易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这个主题,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请关注下期“问道改革大家谈”。
(来源:南方日报)
评论信息